2013年7月2日 星期二

「擁抱生命」提案

對於一個中學生而言,六年的中學生活最重要是甚麼?

考到好成績,用成績肯定自己在群眾中的位置?
做到每位老師眼中的A+,零瑕癖?成為品行優異的學生?
不斷服務,在學會或學生會擔當領袖的職位?

回想自己年少時作為學生,以上三種目標都曾努力追求,學校每天早會校長冗長的訓話,在烈日下集隊的每一個學生都不注被鞭策,學會如何競爭,就像學會如何勝利,建立一個獨當一面的自己!當然,跟得上「軌跡 」的一群,自然在學校這「場域」該飾演的角色,賣力地扮演下去,沒有校長的訓示,周圍的老師和同學也會幫忙令你繼續「追逐」。這大底是傳統Band One學校的寫照,學習有成,上大學的機會更大,然後你自會找到進入社會的位置,覓得好工,下一步就是組織家庭,要是在香港生根,更為重要的就是有車有樓,不就是走上幸福與成功的大道嗎?然而,萬一在學校裡屬於跟不上的一群呢?多年以後,回想過去,學校的的確確無教過我怎樣獲得快樂失的人生,甚至為了成績,健康也是次要,那時同學們紛紛開夜車、飲咖啡。也是經歷種種之後,才發現原來快樂是要學習,是要經營,是比一切可量化的成功指標更重要!沒有真正從內在而來的快樂,生命還剩下甚麼值得高興?最後,人變得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 (Sisyphus) 一樣,週而復始地推石上山,生命中無止的重複。想深一層,一切靠雙手賺取的,都有一天會從手指間溜走。若果快樂本身單是外求而得的,為甚麼人走時最後所穿的壽衣,竟連一個衣袋也沒有

最初,作為老師的我也不斷推動學生追求成績方面的建樹,並以此為傲。直至,來到何明華,碰到患上「奇難雜症」的學生,真的教人迷惘、愁苦。從此,不敢奢望培育藝術家的崇高理想,因為太多精神控制不到肉體,穿著校服,背著書包扮學生的學生!要是遇到學生帶著一枝鉛筆上視藝課,已奉他為奇人!只是我仍是緊持執著,不會為學生備筆,到底我為課堂十足準備,你這小子得也表現出一分誠意吧!正因為如此,教學生活總在不停地跟學生角力,有時自己愈為學生設想,失望卻愈大。記得十多年前,遇上一位藝術觸覺超敏銳的學生,他第一個問題就問我:「藝術有甚麼用?」那時他中一,他常說別人不喜歡他問問題,同學聽到他的問題就光會笑。我知道跟他談藝術的定義和美學並不是他想知的,於是,我告訴他:「當你用藝術的時候,藝術就有用。」接著,他問道:「為甚麼梵高的畫是天價?讀藝術賺到錢嗎?」我知道他的來意:好「正確來講,梵高生前沒正式賣出過一幅作品。讀書不只是為了賺錢,若果是這樣,你讀書會很痛苦,因為將來你老了,便覺賺錢來身不是一件叫人很快樂的事,這是我的看法,你不一定認同。」至近年,靜下來想想,除了本科的視覺藝術教育,究竟我應該透過藝術教育讓學生真正學習甚麼,即使他年紀漸長,日子過去,仍盼有一絲絲記憶?

正當我反複思量之際,恰巧視藝團隊的老師也有所經歷。兩年前的一個下午,我們就在星巴克,一道呷咖啡,一道構思,勾劃了大家對學校藝術教育的教學新圖象生命承傳!即是「擁抱生命」創意藝術計劃的前身,雖然第一次申辦優質教育基金不成功,但我們再接再勵,我們期望從藝術的範疇為校園注入更多正能量,幫助學生以不同角度思考生命,看回頭這畢竟是難得又值得學習的機會。說實的,能夠在工作上志同道合,群策群力,大家集結起來追求同一個願景,實在是一件動人的美事!

生命不一定盡是潮平岸闊,亦不能預知長短,能夠以心開懷擁抱,這種精神對於年青人而言,能夠愈早學習愈好!我相信在藝術的世界,透過深切的經歷,學生和我們自身的生命觀都得以造就,彼此激勵!在此不但感謝學校給予機會實踐,也特別感謝唯社工和洪姑娘,他們落力支持計劃的事工,令活動的策動更完備,且讓我們得到互相學習的機會。事實上,短短數月中,要推行大大小小的教學計劃與全級的活動,真的需要竭力付出,彼此協助,因此實在感恩有知心的老師同行!

回想起那天盧佩鏞女士的藝術人生分享會,從這位口足畫家身上,足見她的堅韌的生命力,靠著對上帝的信念,她克服生命中許多的挑戰!我與佩鏞接觸通訊開始,一直被她陽光開朗的聲線吸引,記得分享的那一天,因為分享會是中午時段,佩鏞特意邀請教會的弟兄姊妹到校表演話劇和見證。他們在香港不同地區上班,但為了支持佩鏞分享紛紛請假而來,那份無間的關愛、互相服待真的叫人動容!到了分享會的高潮,佩鏞以口和足,寫了一幅國畫,此時我看到一些平日上課欠集中的視藝班同學,即使坐在禮堂最後排,無不聚精會神,專注佩鏞的一筆一墨。同時,為了延伸分享會後的得著,在中二級視藝堂上,同學們被安排兩人一組,輪流的一個脫去鞋襪,赤腳畫國畫;另一個同學則緊密地在旁協助,互相服待,共同創作。最後,大家寫下創作活動的反思,討論個人的得著。我們期望藝術創作可以成為一個溝通的平台,讓學生親歷他人的感受,明白沒有事情是理所當然,靠著人與神、人與自己、人與他人是有出路可行!我們深深地盼望「希望種籽」的播下。

除此以外,另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藝術教育歷程就是「走進數碼虛擬畫廊」。為讓學生在藝術和科技領域方面有嶄新視野,本校視藝科首度與香港大學的工業及製造系統工程系協作。計劃的第一階段裡,中四選修視覺藝術科的學生,先在教師的指導下,創作了一系列以「個人成長」為題的作品,包括漫畫、素描、平面設計等媒介。然後,他們透過60小時的數碼證書課程,學習3D建模軟件Sketch Up的應用,最後設計了獨特的3D立體藝術畫廊,畫廊的牆上均展示了不同媒介的個人作品。第二階段,學生的作品將交由港大工業及製造系統工程系進一步處理,融入一個完全沉浸式虛擬環境系統imse CAVE。學生通過學系研發的高逼真度的平台,只要戴上特定的3D眼鏡,配合光學定位系統,就能進入由學生親手創建而成的虛擬空間!觀賞者可以親臨藝術畫廊的每一個角落,甚至觸摸和步行,擴展創作的空間與自由度。



與港大舉辦工作坊當日,每位同學逐一走進這  1:1大小的虛擬實景畫廊,小伙子們十分雀躍,又帶點戰戰兢兢。當時在場的有大學的教授和兩間採訪的傳媒,在未有預先知會的情況下,我臨場邀請同學們在畫廊內挑選最滿意的個人作品,為大家介紹一番,以挑戰他們的評賞功夫。由於這次的公開藝術導賞,突如其來,同學最初真的顯得有些靦腆。不過,當第一個同學硬著頭皮,勇敢站出來嘗試以後,後面的同學表現得更為大方。想不到的是,輪到平時交功課最令人頭痛的同學開聲時,他除了表白作品被放大之後,才自己發現許多的不足,還公開道謝老師的教導,真是意料之外!此外,在工作坊最後的環節,屬於答問時間,同學們主動發問有關虛擬實景的應用,態度認真,並專注講者的解釋,確令老師感欣慰!他們接受記者採訪、拍攝時,亦表現得體,侃侃而談!

此際,我多希望十多年前的那位學生可以一同經歷以上的藝術歷程。談起他,還記得他當年因為移民美國,會考只是單單考了視覺藝術就立即離開香港,除了一封書信,沒有再聯絡。當年,他這一科考取了非常優異的成績。兩年前,他突然回港,因為回校見不到我,便相約在星巴克見面。甫到咖啡店,見著他低頭埋首寫信給我。他告訴我與家人在美如何艱苦,最終奮力考上大學,而且快將畢業,新來港移民的他英文現在進步了很多。雖然沒有修讀藝術,然而他在唐人街正跟一位老書法家學習書法,他跟我說自己一直沒有放棄藝術!接著,我們談談創作、家庭、宗教和喜歡看的書,由瑣事談到自身。在我眼中,他依舊是當日會問好問題的小伙子!不同的是他燃亮了對生活和生命的追求!